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6月18日,网友爆料称“江西南昌某中学学生疑似因为班主任的原因没能参加中考”。有学生家长称,孩子中考前疑似接到班主任的信息:“不要报中考,我们照样给你毕业证,你报了的话,考到290多分才发给你毕业证,如果没考到的话,那就等下个学期再来考一次,考到290分为止,再给你们毕业证。”家长事后才知道孩子没参加考试。6月18日深夜,南昌市教育局通报称,情况基本属实,将追究相关人责任。(6月19日央广网)
只因学生学习成绩不好,就以不发初中毕业证要挟学生放弃中考。学校如此剥夺学生参加中考的权利,显然不可取。此事被媒体曝光后,当地教育部门连夜发布通告,承认情况基本属实并称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。应该说,回应还是比较及时的。不过,当地中考已经结束,学生中考权利已经被剥夺,学生升学权利如何补救是一个颇费思量的问题。虽说要挟学生弃考的是孩子的班主任,但值得追问的是,如果不是当地不良教育评价机制作祟或者学校授意,班主任会无端让学生放弃中考吗?从媒体报道来看,劝退“差生”基本不是某所学校独有的做法。近年来,因为升学率作祟,“差生”无缘中考这种事屡见不鲜。
毋庸讳言,在现行教育体制下,学生的考试成绩,是政府对教育部门,教育部门对学校,学校对教师的重要评价指标。升学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“形象”。学校与老师重视升学率,不难理解。但是,教育者无权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,剥夺所谓“差生”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。义务教育被异化成了让学生放弃中考的怪胎,真可谓是“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,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”。
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: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,只有对丑孩子的爱才是真正的爱。正是因为有成绩差的学生,才是考验教育智慧的契机,教育好“差生”,给“差生”更多关爱,这也是教育的本分。不让“差生”参加中考,无论解释多么冠冕堂皇,手法多么隐蔽高明,也是对“差生”的歧视与放弃。
中学生的人生观、价值观正在形成,学校对成绩差的学生另眼看待,就此把他们逼出校门,逼向社会。这对不谙世事的孩子既是一种心理伤害,也会影响他们的前途,改变他们的命运。虽然在目前的教育条件下,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足,不能满足所有的孩子上高中的愿望,读中职、技校也是一条出路,但是孩子参与公平竞争的权利不容剥夺。
《义务教育法》规定:“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,保证教育教学质量。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为适龄儿童、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。”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也规定:“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,应当关心、爱护学生;对品行有缺点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,应当耐心教育、帮助、不得歧视。”让学生参加中考竞争,既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检验义务教育成果的重要形式。不让“差生”参加中考,显然站不住脚。
其实,学习成绩只是评价学生的一个指标,决不是唯一的指标。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,学校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,一切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,让全体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集体的温暖。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升学率,侵犯学生受教育的权利。
面对频繁上演的学生放弃中考的闹剧,上级有关部门不能由学校与老师任意为之,践踏教育法规与孩子的尊严。该追责的丝毫不能含糊。从长远来看,要杜绝类似闹剧,需要政府通盘考虑,健全监督约束机制,改革教育评价手段、淡化唯分数论英雄的教育观念,合理配置教育资源,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,营造公平、宽松的教育环境。
标签: